DSE熱門作文素材

一、修己治人

1. 屈原(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及政治家)
為保國衛民,洞中苦讀,冒死進諫,卻因小人陷害而慘遭流放,最終投河自盡、以死明志。著有《離騷》,抒寫憂國憂民、不與同流合污等思想。

名句: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。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
2. 孫中山(中國近現代政治家及革命家)
為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學貫中西、棄醫從政,十次革命失敗,仍貫徹三民主義,領導辛亥革命,最終推翻滿清政權,推行民主改革。

名句:我一生的嗜好。除了革命外,只有好讀書,我一天不讀書,便不能生活。
3. 馬丁·路德·金(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)
為實現種族平等,成為民權運動領袖,發起抵制公交車種族隔離、平等投票等社會運動,採用非暴力抵抗策略,推動種族平等,獲得諾貝爾和平獎。

名句:仇恨不能驅除仇恨,只有愛可以做到。
4. 德蘭修女(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)
12歲立志救助窮人,創立天主教仁愛傳教會,為病患提供居所,運營粥廠、學校等機構,全心全意為最貧苦的人服務,獲得諾貝爾和平獎。

名句:金錢是不足夠的,他們需要你的心去愛他們。

二、仁義禮智

1. 仁:杜甫(唐代現實主義詩人)
立志「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俗淳」,博覽群書,下筆如神。奈何生不逢時,唐末戰亂,民不聊生。其詩歌《春望》、《麗人行》關懷民生疾苦,針砭時弊,沈鬱頓挫,譽為「詩聖」。

名句: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。(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)
2. 義:文天祥(南宋政治家抗元人物和民族英雄)
為保家衛國,改革朝政,積極抗元。可惜南宋偏安自守,終被元軍擊破。文天祥被俘後,絕食八日,誓不歸降,獄中作《正氣歌》,忠肝義膽,從容就義,名垂千古。

名句: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(《過零丁洋》)
3. 禮:孔子(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創始人)

為實現天下大同,長年遊學,向各國諸侯宣講仁、禮等儒家思想,激勵後世知識分子,深刻影響中國文化,尊為「至聖先師」。

名句:克己復禮為仁。 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(《論語》)

4. 智:莊子(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)
為追求逍遙自在的人生,通過思辨考尋找人生的意義,倡導「道法自然」、「無用之用」等道家思想,其智慧對中西方帶來深刻的啟發和研究價值。

名句: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無用之用也。(《逍遙遊》)

三、逆境自強

1. 司馬遷(西漢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)
立志編寫一部全面而客觀的中國歷史,耗時十四年編寫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《史記》。儘管遭受政治迫害,宮刑下獄,依然在獄中堅持完成《史記》,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歷史材料。

名句:禍兮,福所倚;福兮,禍所伏。(《史記》)
2. 魯迅(中國近現代作家、新文化運動領袖)
目睹吃人禮教,立志喚醒時人,棄醫從文,執筆作劍。即使面對政治迫害、貧窮等,依然擇善固執。其作品深刻針砭了中國社會現實和時弊,發人深省,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。

名句:其實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(《故鄉》)
3. 愛因斯坦(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)

少時因語言遲緩症而被嘲為笨蛋,卻堅持自學自己熱愛的科學,探索宇宙和時間的奧秘,利用業餘時間研究科學理論,提出相對論,顛覆牛頓力學傳統觀念,被譽為「現代物理學之父」。


名句:每個人都是天才,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,它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。

4. 羽生結弦(日本前男子花式溜冰選手)

先天患有哮喘,卻因熱愛滑冰,刻苦訓練。儘管比賽中受重傷,卻堅持完成比賽,挑戰自我,獲獎無數,被譽為「日本冰上王子」,被評為男子花滑歷史上最偉大的花滑運動員之一。

名句:努力會說謊,但努力不會白費。

四、學習之道

1. 志存高遠:岳飛(南宋抗金名將)
「志存高遠」即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並為之奮鬥。岳飛自幼立志精忠報國,勤學苦練,不為名利所惑,不與同流合污,即便身負莫須有罪名,仍心繫家國。反觀南宋不但殺害岳飛,還為了榮華富貴、眼前的苟且與金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,最終國破家亡。
2. 學貴慎始:達文西(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博學者)
「學貴慎始」即學習的開始階段要非常謹慎,從而養成好習慣,打好基礎。世界名畫《蒙娜麗莎的微笑》的作者達文西的繪畫老師福羅是位嚴師,讓年幼的達文西用三年時間練習畫雞蛋,為達文西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基本功。
3. 學思並重:沈括(北宋官員及科學家)
「學思並重」即學習和思考同樣重要。沈括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心,樂於鑽研,博學多才,著有《夢溪筆談》。這很大程度是源於他學思並重的習慣,如在讀到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時會為了知道為什麼人間桃花凋謝時,山上桃花才盛開而上山一探究竟,方才明白山上氣溫較低所以桃花遲開。
4. 學以致用:喬布斯(蘋果公司聯合創世人之一)
「學以致用」指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出來。喬布斯輟學後,開始學習書法,起初是被書法魅力吸引,後來將書法優雅簡約的美學融入蘋果產品的設計,完美呈現蘋果追求簡潔創新的精神。

五、教學有方

1. 傳道授業:韓愈(唐代文學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)
韓愈認為老師的責任在於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「道」即儒家修己治人之道,而不只是句讀等小學,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;「業」即古文六藝之知識,以豐富學生的學識。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,老師不斷為學生答疑解惑,幫助學生成為對社會人才。
2. 因材施教:孔子(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創始人)
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品德修養,但對於不同性格能力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。例如,對於性格懦弱的冉有,孔子予以鼓勵,對於性格激進的子路,孔子勸以謙退。由此,孔子培養了許多品學兼優的學生,如顏回、子路等。
3. 授人以漁:葉聖陶(中國現代作家及教育家)
「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」即傳授既有知識,不如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。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兒童學會做人,但對把兒童培養成死記硬背的「活書櫃」、「人形鸚鵡」、「儒生學員」,而應該推動學生自主學習,掌握透過閱讀、生活、實驗等獲取知識的方法,並且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。
4. 以身作則:蘇洵(北宋文學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)
「以身作則」即 以自身行為作為他人的榜樣。蘇軾和蘇轍小時候不喜歡讀書,蘇洵沒有強迫孩子讀書,經常在孩子面前拿著書偷偷看,蘇軾和蘇轍便對書產生好奇心,從小便博覽群書,為「三蘇」日後成為「唐宋八大家」打下紮實的學識基礎。

報錯/建議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购物车
WhatsApp查詢/報讀課程~